正所谓画龙点睛,又所谓一字千金,每每一字之差就能够决定诗词的好与坏,或者是神品与上品。
以是唐代墨客卢延让在《苦吟》诗里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甫也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去世不休。”诗歌之无穷魅力,也正显示在考虑炼字之中。
我是真拍浮的猫,一个喜好诗词的读书人。关注我,和我一起来看看古人考虑炼字的故事吧。
第1个,贾岛的考虑。
我们之以是说“考虑”,乃是由于唐代墨客贾岛的一段趣闻。当年大墨客韩愈带动手下人出门,没想到一个人冒冒失失落骑着驴,冲撞了韩愈一行人。
韩愈部下就把这个人拉到了韩愈面前,才创造这个人便是墨客贾岛。原来此时贾岛正在构思一句诗,他在反复考虑是“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好。
韩愈本身是大墨客,他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经由一番研究,韩愈说:“我以为还是敲字好。”贾岛表示赞许。
终极,一首绝妙好诗就出来了:“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第2个,一字师的故事。
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落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清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犹应律,先发映春台。
本来齐己对自己这首诗是很满意的,以为写得很俊秀。然而,齐己把这首诗给墨客郑谷看的时候,郑谷却提出了见地。
郑谷说:“既然说是早梅,数枝算不得早,不如改成一 枝 更好。”
齐己听了十分佩服,而人们就把郑谷称为齐己的“一字之师”。这种炼字上的水平,的确显示了墨客的才华和勤奋。
第3个,王安石的改诗。
王安石是宋代著名墨客,他有一首《泊船瓜洲》流传千古:“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东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实在这首诗也不是王安石一挥而就写成的,而是经由多次修正而成的。原来这首诗的“东风又绿江南岸”是写成东风又到江南岸的。
但是王安石想来想去,以为不太好,于是又改为了东风又过江南岸。但是一读,觉得还弗成,又改为了东风又入江南岸。接着,王安石又改为了东风又满江南岸。
总而言之,王安石改来改去,改了十几遍,终于选定“东风又绿江南岸”。一字之别,使得整首诗意境大为不同。这一个“绿”字也被公认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
第4个,任翻改字。
明代的《麓堂诗话》记载,有个叫任翻的墨客在台州一个寺院的墙壁上写下了两句诗:“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当时写诗的时候,任翻是很满意自己的作品的,他以为自己的诗写得非常棒,十分知足。
等到任翻离开寺院了,走了数十里的路,任翻又想起了自己的诗,忽然以为欠妥了。
他认为,“前峰月照一江水”该当改为“前峰月照半江水”,这样既符合景物的真实,也比较有韵味。
于是任翻心痒难耐,以为该当赶回寺院去修正一下自己的诗句。他于是不顾数十里的间隔,急匆匆赶回到寺院。
没想到,任翻在墙壁上看到的,已经是“前峰月照半江水”了。原来,当时有个围不雅观的读书人,他认为任翻这句诗欠妥,还是“半”字更好,以是主动替任翻改了字。
任翻看到这样的结果,十分佩服那个读书人,于是感叹说:“台州有能人啊,厉害啊,佩服啊。”
第5个,苏小妹炼字的故事。
民间故事里,苏小妹是苏东坡的妹妹,历史上并无其人。听说有一次,苏东坡、黄庭坚和苏苏小妹在一起评文论诗。
苏小妹想要考考这两个大墨客,就说:“有这么两句诗:‘微风细柳,淡月梅花’,如果当中各嵌一字,该填什么字才最恰当呢?”
苏东坡说:“微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黄庭坚说:“微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而苏小妹却不断摇头:“你们两个的诗,都短缺韵味啊。”两人就请苏小妹公布答案。
苏小妹说:“前加‘扶’,后增‘失落’,就成了‘微风扶细柳,淡月失落梅花’,淡雅,不俗。”苏、黄二人听了,不觉拊掌喝采。
朋友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词佳话呢?欢迎留言哦。在娱乐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写传统文化类的文章很不随意马虎,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多多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