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水利举动步伐不发达,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靠天收,碰着旱灾之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田地里的庄稼枯萎,一家人的生存却成了大问题。
清代一位墨客就曾亲眼目睹过这种情形,贰心中焦虑,于是便赋诗抒怀。
下面分享清代李渔的一首七律,言辞冲动大方,笔墨畅快,更彰显出宽广胸襟。

夏寒不雨,为楚人忧岁

清代:李渔

清代李渔的一首七律言辞冲动大方文字酣畅更彰显出宽广的胸襟

江风五月尚飕飕,疑是生寒应麦秋。

暑雨不多难望岁,密云虽布转增忧。

四方丰歉觇三楚,两载饥寒遍九州。

民命久悬仓廪绝,问天何事苦为仇?

李渔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从小聪明好学,凡事还喜好刨根问底。
有一次师长西席阐明“虽褐宽博”一词时曾说:“褐,即贫贱人所穿之衣;宽博,即肥长。
”李渔听完却觉得这种阐明有点不对劲,由于穷汉的衣服该当短瘦一些,才能节省布料。

后来他拜访了山区的很多村落落,创造那些山民的衣服果真又肥又大。
经由打听,他终于理解到,由于条件艰巨,一件衣服白天裹身、晚上当被,以是才会将衣服裁剪得很肥大。
李渔疑窦顿开,他瞩目着一位老农身上补丁摞补丁的肥大衣服,顿时以为非常伤心。

墨客一贯非常关心百姓们的冷暖,这首诗就表达出墨客对乡亲们遭受磨难后的怜悯之情。
开篇就抒写了一种极度的担忧,“江风五月尚飕飕,疑是生寒应麦秋。
”农历五月正是初夏时节,可是江面上却寒风阵阵,作者疑惑景象太过干冷,彷佛到了麦子收割的时候。

作者用一个“疑”字,传达出自己对景象反常的忧闷。
由于田地里良久都未曾下过一滴雨,庄稼都显得非常干瘪,乡亲们只是干焦急,却想不出办法。

多年大旱,很多乡亲们颗粒无收,只好背井离乡。
留下来坚守的也感到非常迷茫,作者更是发急万分地说,“暑雨不多难望岁,密云虽布转增忧。
”这一年的收成估计是没有指望了,大家望眼欲穿地盼着下雨,眼看天上飘来几片阴云,忽然又被风吹走了。

作者用“难、忧”二字,朴实而又充满深情地表达了无尽的忧虑。
他恨不能约请后羿射日,更希望请来东海龙王降雨。
可是这统统只是抱负,天空中依然万里无云,彷佛是要磨练大家的耐心。

颈联转而阐述更广阔的受灾地区,“四方丰歉觇三楚,两载饥寒遍九州。
”四面八方的农业生产都已歉收,三楚大地上就像燃烧着一团火;持续两年多的干旱,让很多家庭度日如年,到处都是流浪的饥民,各处可见干枯的草木,让人不忍直视。

觇(chān),不雅观望的意思。
作者得知很多地方都涌现了严重的灾情,他放眼天地,境界开阔,全诗的意境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作者在结尾更是悲愤地责问苍天,百姓们的生活已经朝不保夕,老天爷为何要如此与众人为难刁难?“仓廪绝”三字,极其形象地刻画出旱灾造成的极大影响,也委婉地传达出作者具有诗圣那样的宽广胸襟,与那些只顾自己享乐的王公大臣比较,实在是令人钦佩。

李渔的这首七律言辞冲动大方,直抒胸臆,既表达了对受灾群众的同情,也展现出一种任务和担当。
只可惜他只是一介诗人,人微言轻,纵然他的诗篇笔墨畅快,也无法办理灾区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