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华为儿童教诲专家,都城师范大学外聘西席,全国百佳园长。外滩教诲得到作者本人授权,任何媒体未经容许不得转载。
文/王立华
上周六,我给都城师大成人大学生监考《儿童发展生理学》,考完后我就在隔壁教室阅卷。没多久,一位俏丽的女学生轻轻推门进来,她面带微笑说:“王老师,我想和您磋商一个问题!希望没打扰您!”
我示意她坐下,并爽快地说:“不会,欢迎你!”学生说:“关于幼儿读《弟子规》的问题,我和您有不同的认识!您作为一个大学西席,在讲台上批驳《弟子规》,不主见让幼儿读,是不是太甚火了!”听闻此话,我一点也没有恼怒,反而很欣慰!同时也对这位爱思考、敢质疑、善表达的女学生刮目相看。
我说:可能是你还不太理解情形,在这件事上,我并不外火!我做出的专业论断,是经由干系的调查研究和较为深入的专业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我负责读过《弟子规》,还逐句逐字剖析过。
这种认识是建立在我从事幼教专业18年的积淀以及对儿童生理的把握根本上的,不是天花乱坠!我做出这样的判断是负任务的!我不仅要在大学教室上讲,外出给幼儿园园长、幼儿西席以及家长做讲座时也要这样讲。
实际上,不但是我一个人反对幼儿读《弟子规》,连我认识的很多专业人士,如儿童教诲专家、儿童文学家以及亲子教诲专家等,都对此持反对态度。
学生又问:那您们为什么要反对幼儿读《弟子规》啊?我在幼儿园带孩子读时,以为效果不错呢!有些孩子就变得懂事、乖巧了。你们也不能说《弟子规》一无是处啊?答:我没有说《弟子规》一无是处,没有说《弟子规》中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但《弟子规》整体上来讲,是糟粕多于精华,它也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是“伪经典”!你看到的孩子读后的变革,可能是多种缘故原由匆匆成的,大概并不是读《弟子规》后的直接后果!或者孩子表面上的乖巧懂事也不一定是好事情!
学生追着问:您为什么说《弟子规》中有“糟粕”啊?那什么是“糟粕”?我反问道:你如果连什么是《弟子规》中的‘糟粕’都分辨不出来,你又如何去勾引孩子们读呢?中国的封建社会历经2000多年,已经够长了,封建思想对人的毒害已经够深,难道你还希望封建思想连续“发扬光大”吗?
学生有点不服气:习大大现在都提倡传承中国精良传统文化呢!我答:当然,习大大的主见没有错!我们须要传承中国精良传统文化,但问题是什么是“精良传统文化”?“传承什么”以及“如何传承”才是问题的关键!”
我问你:你说说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国学中的精华”?或者说‘什么是精良的中国传统文化’?”我的问题使学生无言以对。
我接着说:如果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毫无观点时,又如何能很好地传承呢?
在我看来,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国的民乐、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中国武术和中医等等,个中都有很多值得学习和传承的精华部分。这些内容是对付成人而言的。
对付幼儿来说,又要详细问题详细剖析。由于幼儿的生理特点、思维办法及学习办法与成人存在巨大的差异,适宜成人的教诲内容或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不一定适宜幼儿。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
《弟子规》是当时皇权、神权下的产物,满族人以几十万人统治亿万汉族人,统治者须要顺民、傀儡、奴隶,以是《弟子规》一出身,就受到皇家大力追捧。主题便是听话,无条件的服从。
只强调无条件的服从,就会产生十分有害的后果,人的本性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压抑,只会变成和顺听话的仆众。下面是我反对幼儿读《弟子规》的紧张情由:
第一、从儿童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弟子规》的措辞形式属文言文,幼小儿童很难接管。
儿童生理学认为,幼儿期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到幼儿园大班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刚刚抽芽。
幼儿对抽象笔墨措辞的理解能力还很有限,《弟子规》的行文办法晦涩难解、呆板抽象,其内容和哀求符合封建社会的现实状况,与现当代儿童的生活相距甚远,也不合符当代文明规范,难以引起儿童的兴趣。
《弟子规》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个字是“勿”,有43处之多。这种教训、诫条式的口吻,与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学原则相反。《弟子规》大概能教出诚笃听话的孩子,但却很难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这本书打着儒家旗号,但是讲的东西并不是真的儒家思想,贩卖的是自己的私货而已。
第二、从中国精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来讲,《弟子规》中多处内容表示了封建奴化思想,不利于幼儿独立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弟子规》的内容很随意马虎禁锢儿童的思想、限定儿童的行动,很随意马虎扼杀儿童活泼、自由、烂漫的天性,它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培养奴才和顺民的教科书,不适宜现当代社会。当今的中国更须要民主张识、独立精神、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
如《弟子规》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意思是: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急速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干事的时候,要立时去做,不能拖延偷
问题是,父母也有误解孩子或言行失落当的时候,难道孩子受到错怪,也要屈服地接管吗?难道孩子就不可以为自己辩解吗?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句话,前半句没什么问题,但是后半句“号泣随,挞无怨”就有问题。当孩子向父母提建议时,父母不听,生气就可以随便打孩子。孩子挨打时,也不可以有怨言,不可以反抗,孩子该当唾面自干,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多么的不公正!不懂变通,也是陷亲于不义。
可见,《弟子规》中要培养的儿童完备没有话语权,统统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提倡要孩子绝对地服从父母的威信。这与当下所倡导的民主式家庭以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的当代教诲主见相去甚远!《弟子规》中的教条更长于培养唯唯诺诺、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顺民”和“奴才”,更利于培养没有平等意识、毫无个性、没有主见、不会思考、缺少创造能力的人!这样的人,如何完成中国精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三、从教诲方法来讲,去世记硬背的办法不适宜幼儿的生理特点和学习办法。
儿童的思维水平和措辞能力还有限,抽象的笔墨并不是他们认识天下的基本手段。儿童是通过游戏、活动,通过动作、感知觉、形象来认识天下。
当代学习不雅观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儿童有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儿童在学习中具有主体地位。儿童在学习中不是被动的接管知识,而是主动建构对知识的意义理解。
当然,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并不虞味着不须要西席辅导。“建构主义的西席不是放弃自己作为辅导者的角色——他要鼓励和勾引儿童努力去建构知识,而不是仅通过呈现预备的结果,导致扼杀儿童的自主性。”
以是去世记硬背是一种十分迂腐低效、理应被摈弃的学习办法。对影象和背诵的过度崇拜是中国旧式教诲的一大陋习,这是对儿童天性的扼杀,是对儿童生活的扼杀,是对儿童生命的禁锢。和影象比较,大概探究、理解、感想熏染、体验、想象和创造更主要!
儿童是按照生命自身的内在法则、自然节律和韶光表逐步发展与完善的。儿童有一个内部的自然的老师。幼儿的生命存在办法的最高表示是“游戏”!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游戏”!
正如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期的紧张任务是“看事物和征象”。儿童须要读的是美好丰富的大自然之书,大自然是儿童理性的永恒的源泉;儿童还须要读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大社会之书。
幼小儿童的生活和教诲内容应是自由的游戏、充分的抱负和想象、自由的歌唱、快乐的涂鸦、是品味儿童的天然的精神食粮:童话、童诗、童谣,而不是读什么大部头的成人认为主要的“经史子集”!儿童有那么多适宜他们天然的精神食粮,为什么非要盯着伪经典《弟子规》不放呢?
有人说,孩子读经不须要理解,只要背诵就好,终年夜了他自然会明白。实际上,不求甚解、鹦鹉学舌的结果,常日是花费大量韶光学习后又迅速遗忘,白白摧残浪费蹂躏宝贵的童年光阴!让儿童去世记硬背、不求甚解地学习《弟子规》,是大略粗暴的贯注灌注教诲,是一种“洗脑”教诲!盲目崇拜、盲目背诵只能培养盲从的奴隶和精神上的瞎子!
第四、从《弟子规》核心代价不雅观来看,它所鼓吹的是成人本位、父老本位的代价不雅观,与当代教诲倡导的以儿童为中央、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不雅观和教诲不雅观背道而驰。
《弟子规》哀求孩子无条件的服从父老,凡事都以父老利益、需求为先,幼者的须要、欲望亲睦处永久低于父老。不许可幼者辩白、质疑、谢绝,只有绝对服从和顺从。可见,《弟子规》中的核心代价不雅观与当代教诲思想及主见是背道而驰的!
如“或饮食或坐走,父老先幼者后”,意思是不论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时,都该当谦逊礼让、长幼有序,让年父老优先,年幼者在后。强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遵照长幼秩序,难道幼小的孩子饥饿时,也只能强忍?这样的哀求对付小孩子来说,是否过于苛刻?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个也片面,父母喜好的,孩子就去做,父母厌恶的,孩子就不要做!统统要以父母的爱憎为标准,难道孩子就不能有自己的喜好和意愿了吗?
有人说:学了《弟子规》,孩子可以变得尊敬长辈,变得和蔼、孝顺,这很好啊?孩子、父母与西席都是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须要相互尊重。儿童也有自己的欲望、哀求、兴趣和须要,《弟子规》以成人为中央和本位的代价不雅观,成人的哀求犹如诏书一样,儿童必须无条件服从,没有协商的余地,这一定会导致儿童对成人盲目服从、不会思考质疑,墨守陈规,不会创造规则,这会大大抑制儿童的个性和活力,会把儿童培养成浑身带有奴性的小大人!
《弟子规》倡导的“规矩”正好是封建思想糟粕的集中表示,如果用个中所鼓吹的道德不雅观念和行为准则来教孩子学“规矩”,是十分缺点和荒诞的做法!
鲁迅在《我们现在若何做父亲》中,批驳了封建社会“父老本位”的思想,他从进化论的不雅观点出发,呼吁人们要做“觉醒的父母”,主见以“幼者本位”代替“父老本位”,要解放“幼者”。
“觉醒的父母,完备该当是责任的,利他的,捐躯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父老解放幼者,便须一壁清结旧帐,一壁开辟新路。”父母要“自己背着相沿的重担,肩住了阴郁的闸门,放他们(幼者)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第五、用《弟子规》来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诲启蒙,培养不出道德的国民,也读不出道德的中国。
不可否认,《弟子规》中有少量基本没有争议、仍具有一定适用性的不雅观点,但这些道理或原则在其他书本中也并不少见。
以是从整体上说,《弟子规》阅读代价令人疑惑。更糟糕的是,很多人并没有负责读过《弟子规》,就想当然地认为它是经典著作,把它奉为圣贤之书,认为个中句句精华、字字珠玑,不加选择、辨析的让儿童不求甚解地背诵,大量毒药和极少的营养物质一并吞食下去,结果可想而知。
《弟子规》中说“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这是强调明哲保身,只顾自己。如果大家都只顾自己,那还会有见义勇为的道德行为吗?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如果瞥见不合理的事情不能挺身而出,就不是年夜胆行为。
书中不仅不分好事、坏事,一律视作与己无关,不去多管。
再如“说话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这是叫孩子不要多说话,话说多了会招惹是非。谨小慎微的结果是损失活力,在诸多方面一事无成。这已经和正统儒家思想南辕北辙了,别说成圣成贤,连做人都成问题了。
这样的主见只能培养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自利之人,如何培养出有社会任务感和博爱精神的公民呢?儿童读《弟子规》读不出道德的国民,也读不出道德的中国。
当下,中国倡导全社会要弘扬中国精良传统文化,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一项艰巨的任务、一个繁芜的文化征象,也是一个繁芜的教诲问题。
中国向来有“统统都从娃娃抓起”的惯习和传统,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我们更该当关注儿童教诲,该当站在幼小儿童身心康健全面发展的态度上来磋商此问题,任何捐躯和破坏幼儿身心康健、和谐发展的做法都应遭到批驳。
如果儿童的心智发展和创造力都受到严重影响和阻碍,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儿童如何来承担改造旧文化、创造未来新文化的历史任务?
有人问:那《三字经》、《百家姓》可以读吗?从内容方面看,这两本书中的糟粕比《弟子规》少些,但个中也渗透着奴化思想,也须要剖析辨别能力的人进行有选择的阅读或导读。
总之,对幼儿来说,这两本也算不上是好的童书。那些浅近易懂、贴近幼儿生活的唐诗宋词等,可以勾引幼儿欣赏朗诵,最好配上画面、音乐或做成动画,用生动、形象、直不雅观的办法呈现给孩子,但不宜大量背诵,须要把握度。
第六、让幼儿读《弟子规》之类的所谓经典,属于范例的“超前教诲”。
成人把《弟子规》等呆板、艰涩、沉闷、不知所云的笔墨强塞给幼儿,这不但不是在开蒙,而是在蒙蔽幼儿心智!更不是什么最佳文化刺激和最佳早期教诲!
是成人把成人间界认为主要的东西强加给幼儿,犹如给哺乳期的婴儿喂肥肉一样,只会败坏儿童的胃口、侵害儿童的阅读和学习兴趣、消弱儿童对事物的天然好奇心与探究希望,抑制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这才是最恐怖的后果!
从近代以来,一贯有人以“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名,主见让幼小儿童读经,包括《弟子规》、《孟子》、论语》、乃至《心经》等等。
近20年来,台湾的王财贵、蒋庆、南怀瑾等人都主见儿童读经,企图以此复归传统文化。而在在中西方的教诲史上,浩瀚教诲家都对此持反对态度。从古至今,反对儿童读《弟子规》之类的“经书”的声音不绝于耳。如中国古代的李贽、王守仁;近代鲁迅和丰子恺等。
《弟子规》中有太多摧残童心、压抑个性的“规矩”,丰子恺在《关于儿童教诲》中写道:“一样平常的父母、师长西席,总之,因此教孩子做大人为唯一的教诲方针的,这便是大错。我尝见有一个师长西席对七八岁的小孩子讲礼貌、起立、鞠躬、脱帽、缓步、低声、恭敬、谦逊……这些都是从小摧残他的童心。”
丰子恺认为,礼貌等等远非恶事,然而“在人的广泛伟大的生命上看来,是最末稍的小事而已”,“孩提的时候教他,专心于这种末梢的小事,便是从小压倒他,叫他望下,叫他走小路,这是何等的教诲?”
我们要爱惜童心、爱崇童心、保重童年的生活,反对让孩子无条件服从成人,反对过早把成人看重的道德规矩过多教给孩子。
中国当代教诲学者刘晓东专门撰写《蒙蔽与拯救:评儿童读经》一书,与很多主见儿童读经的人辩论商榷,明确反对儿童读经,着重进行了教诲学和文化学方面的批驳。
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方克立教授曾给前教诲部长周济写信,表示反对蒋庆等人主见的儿童读经活动。留美学人薛涌撰文《走向无知的文化守旧主义》来反对儿童读经,并与蒋庆等人展开论战。
记得有一位著名儿童文学家、早期阅读专家认为,把《弟子规》作为反面教材还差不多!乃至有长期研究儒学的学者也公开表示反对幼儿读《弟子规》,此类案例不胜列举。
在西方的哲学家或教诲家中,如法国的卢梭、美国的杜威、瑞士的裴斯泰洛齐、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等等,他们都反对让幼儿呆听静坐、反对去世记硬背呆板难解的笔墨文籍。
卢梭认为幼小儿童尚处于“理性就寝期”,不适宜进行抽象笔墨的学习,在这个时候,你给他一个火炬,他也是看不到的。卢梭反对超前教诲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糜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卢梭还呼吁:
“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时时刻留恋那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宁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光阴,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踏的极其宝贵的财富?他们生平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生平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哀和痛楚呢?”
杜威认为,艰涩的抽象笔墨是“超越儿童生活的怪诞之物”。
他们都倡导“以儿童为中央或本位”的教诲,主见尊重儿童的天性、个性、权利;尊重儿童的本能、兴趣和须要;不仅如此,蒙台梭利等人还主见成人应以“儿童为师”;人类学家泰勒更是提出“儿童是成人之父”的不雅观念!
每当我反对让幼儿读《弟子规》之类的所谓经书时,就会有人恼怒,彷佛我动摇了他们心目中的“威信”,动摇了他们极力膜拜的“圣贤之书”;还有人会转移话题或失落包观点,认为我是在反对让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或其他成人“读经”!我没有断然否定让大一些的孩子或成人读,但是即便是读,也要讲究办法。
我的主见是:家长如果没有相应的教诲素养和文化学养,如果不具有独立思考、辨析能力,最好还是不去勾引孩子读《弟子规》!如果西席连《弟子规》中的精华和糟粕都辨析不出,最好也不要勾引教诲学生!我也反对让不具备独立思考和辨析能力的学生独立读《弟子规》!
对付有批驳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西席,可以勾引高年级小学生以及中学生、大学生来读《弟子规》,勾引他们批驳地阅读,找出个中的精华和糟粕,但就《弟子规》而言,它整体上仍可归于“反面教材”之列。
实际上,不少人对《弟子规》、儿童生理、传统文化等认识方向于片面化、大略化。如果想对一个事物有比较客不雅观、全面、公道的认识,要得到靠近真理性的认识,须要多角度的不雅观察、核阅和思考。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有云:横算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哲理诗启示我们:只有多角度、多方位地稽核某一事物时,才有可能窥见其“真面孔”!
我和学生磋商辩论了近一个小时。在不雅观点的碰撞与措辞的交手中,没有人身攻击、没有面红耳赤,只有理性地辨析和平等的对话!
如果能多培养出几个长于思考、敢于质疑、好奇心强、富有探究精神的学生,也是一件值得自满的事情!希望我们更多人能成为“苏格拉底式”的西席!
其余说一则案例:
上周日,我想再次亲自验证一下和学生共读《弟子规》的感想熏染。于是就勾引一名北京国际小学五年级学生读《弟子规》。她是一位阅读能力强、成绩很精良,心智较成熟,独立思考能力也较强的学生。
我们逐字逐句地阅读,有时她朗读,有时我朗读,然后再一句一句地剖析谈论,找出个中的符合当代文明的合理部分,同时也挑出个中的荒诞谬误、不合时宜的部分。
剖析阅读完毕,这位小学生既吃惊又不满地说:“我一贯以为《弟子规》是一本好书!以前我学校的老师逼着我背诵,我没有背。我妈妈曾经做过老师,她见告我:‘这种书,不是什么好书,不背就不背吧!’本日您带我读完,我才知道:《弟子规》原来是一本‘变态’的书!这太胆怯了!有些部分切实其实不忍直视,这分明便是在教诲、培养奴隶的嘛!”
在全体阅读过程中,面对那些天经地义的封建奴化思想与不雅观点,这位小学生最多最直接的反应便是:“凭什么啊?为什么啊?这也太不讲理了!”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多数都存在问题,有明显的“奴化意识”存在个中,是须要摈弃的;有一小部分基本没有争议,有可取之处。如果不加剖析辨别地通报给学生,不管是幼儿,小学生、中学生还是成人,后果会比较严重!
(兰花教诲微信公众号:lanhuajiaoyu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