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将军夜渡关,
朝臣待漏五更寒。
山寺日高僧未起,
算来名利不如闲。
这首诗是什么时候、是谁写的,现已无法考证。但听说最早涌现该当是在元杂剧《琵琶记·第十六·丹陛陈情》中,当时就三句:
【北混江龙】官居宫苑,谩道是天威咫尺近龙颜。逐日间亲随车驾,只听鸣鞭。去螭头上拜跪,随着豹尾盘旋。朝朝宿卫,早早随班。做不得卿相称朝一品贵,先随着朝臣待漏五更寒。空太息,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
这首诗的意思是:
将士们身披着重重的铠甲,深夜里冒着危险跋山涉水渡过关隘奔赴边陲;官员们则冒着凌晨的寒冷紧张地在等待上朝;世间的人每天这么忙劳碌碌,劳心劳力,看上去好似荣华富贵,但却不知已被名利牢牢束缚着,难逃劳碌的世俗。
而居住在深山里古寺的僧人则可以高枕而卧地随性睡到日上三竿才起来,以是说,与其在宫廷中争名夺利倒不如放开自我,独自享受这种谁清闲,才能不会被世俗的希望所困惑,才能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自由。
我们不须要去探究这首诗的来源,这首诗的目的是劝诫人们:人生涯着,很短暂,虽然大家都在勤奋努力,忙劳碌碌,但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碰着坎坷的,都不随意马虎。后来不知谁又加上一句“铁甲将军夜渡关”,才有了本日的这四句。
有人认为这首诗读起来还有些禅意,细想一下也是的。真正的禅意,是超越世俗,达到一种无所束缚的状态和境界。文武官员披甲待漏为国家,同时也造诣为了功名,寺里的僧人为打禅念经日升三竿才清闲起来,彷佛也识破了人生,领悟了生活。
关于“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这一句的意思,虽然说不难好理解,但人们的领悟理解还是各有不同的。
一种阐明是:披着铁甲的将军夜里度过关口赶赴边陲,上朝的臣子在寒冷的五更天就起来。他们都是为了社稷和自己的功名,起早赶黑,实在辛劳。
还有一种阐明,把“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都理解成上朝的武官、文官。
武将上朝时,由于才五更天,以是身上的铁甲上已经结出露水。而文官也一样冒着凌晨的寒风发急地等待上朝,他们的付出也是很辛劳的。
第三种阐明是:朝臣们五更就来侯朝,这时皇宫门上的铁锁上还留有昨夜的寒冷的露水,这里,铁甲将军指的是宫门的铁锁。也是形容朝臣的官员为勤政,为功名,要早起,也是不随意马虎啊。
综合这三种阐明,我认为第一种阐明更贴切一点,如果把“铁甲将军夜渡关”阐明成:将士们身披着重重铠甲,在深夜里冒险跋山涉水渡过关隘,奔赴前哨。更能表示出这一句的精华来。
下面来讲讲“朝臣待漏五更寒”这一句中的“待漏”是什么意思?上面说了,待漏是候朝,等待上朝的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个意思呢?
“朝臣待漏五更寒”,指等待上朝议政的官员在早上寒冷的五更天里,默默等待上朝韶光的到来。
以是,待漏,便是指古代官员听“漏刻”入朝,后来待漏就被比喻为即将入朝时候。
我们知道,在古代,钟表没有涌现时,须要计时时,古人就采取不少方法,比如用燃喷鼻香计时,燃一炷喷鼻香,便是一炷喷鼻香的韶光。还有白天利用太阳计时的叫“日晷”,这是古代利用日影来测出时候的一种计时器,又称“日规”。其事理便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候。
但晚上无日光,人们就用“漏壶”。这是古代一种计时的仪器,漏壶一样平常用铜做成,也称漏刻,简称漏。
周朝时,我国就有了漏壶,往漏壶中注入水,利用滴水多少来计量韶光。漏壶中插入一根标竿,称为箭。箭下用一只箭舟托着,浮在水面上。水流出或流入壶中时,箭下沉或上升,借以指示时候。也有利用沙子的叫沙漏。
后来西方钟表传入了我国,就成为了人们日常计时工具,但人们还是常常以“漏”来指钟表、韶光。
古时,官员上朝议事,被称为点卯,便是指要在卯时进行上朝开会,卯时大约是指早上五点至七点这个韶光区间。
上朝的朝臣们在五更天,有人连饭也顾不上吃,就赶紧来到皇宫门前凑集,等待传唤上朝。上得朝堂后,文武官员两边分站,文官在左,武将在右,然后议事。
在清朝,朝臣们上朝被称为“大起”。朝臣们要先于皇上到皇宫,然后等待天子到来。后来官员们就把这段“等待皇上上朝的这个时候”叫“待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