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要若何修身呢?古往今来,对付此说法见地上也是莫衷一是。
然而,在浩瀚不同的见地之中却又有相同之处——那便是它们都哀求个人要做个年夜大好人,多行好事、善事。
说到这里,想必有一句诗歌已经涌入了无数人的脑中——但知行好事,莫问出路。

这句诗也被无数人奉为圭表标准,视为座右铭。
但是,想必许多人并不知道这首诗的渊源,而写下这样一首富含哲理的千古名篇的墨客冯道乃至还被欧阳修、司马光贬为不知廉耻的奸臣。

这首诗的背后又有着若何的故事呢?冯道又凭什么会以“奸臣”之身份写下一首如此富含哲理的诗篇呢?

欧阳修司马光口中不知廉耻的奸臣却写下无数人视为座右铭的诗

冯道其人

在欧阳修主持编纂的《新五代史》中,他对冯道的评价是:“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司马光则在其编纂的《资治通鉴》中直言冯道为“奸臣之尤”——奸臣之最。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公元882年,冯道生于瀛洲景城的一个耕读之家。
良好的传世门风,聪颖的天赋也让冯道本可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然而,个人的命运在时期面前却显得如大海中的一叶孤帆一样平常,难以把握。

彼时的大唐王朝,早已行将就木。
各地的藩镇盘据,内部的宦官专权,辅以黄巢叛逆的烈火,也让这个王朝危如累卵。
于是伴随着冯道的终年夜,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被历代史学家称之为“季世”的时期——五代十国期间。
这一期间,强人辈出,朱温、李克用、石敬瑭、柴荣、赵匡胤等人次第登场。
至于百姓则多沦为草芥,易子相食的惨剧更是比比皆是。

身为文人的冯道,又是若何处之的呢?

从天佑年间被幽州节度使刘守光辟为掾属,到此后历任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官僚,在短短的五代十国几十载内,他历任四代十朝更是皆官至宰辅,时人更是赠“不倒翁”之称号。

单从冯道的仕宦而言,不可谓不堪利。
然而,我们却不得不说的是,在混乱的时局之下冯道的选择显然是与我国传统儒家所宣扬的忠孝相悖。
尤其是在宋朝理学兴起之后,对付冯道这样一位“多面人”被批评彷佛也就天经地义了。

但平心而论,论迹而谈,冯道能够处于浊世而久居高位不倒,若非有大才大能,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冯道的“才与能”,表示在平素为政上则为敢于直谏、务实。

在梁晋对峙时,后唐庄宗怒气冲天敕令撤换郭崇韬另择主帅,冯道则垂垂进言,这也令庄宗幡然觉醒;明宗时,面对明宗放肆享乐,他又讽喻谏之;此后他又不顾安危出使契丹,更加难能名贵的是即便身处高位,他却能够务实处之,提携贤良,接济民众。

可以说,这些举动都是他身在五代这样一个浊世所给出的人生答卷。
纵使天道有变,人生无常,但行好事足矣。

这也成为了他能够写出《天道》诗的缘由所在。

《天道》诗的写就、剖析

《天道》

(五代.冯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出路。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不雅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在这首诗中,饱经沧桑的冯道将统统归为“天道”,但这种归却又不是悲观避世的,而积极向上的。

他认为富贵贫穷是天意,但却又不赞许悲观待之。
那么要若何对待呢?无它但行好事,只要能把握当下,做好当下就好。
至于将来,就由他去吧。

世间的万物皆有个中的道理,冰雪会融化、春草自会成长,统统总会迎刃而解。
这难道不便是冯道本人生平的写照吗?正所谓从道不从君是也。

身处季世,他并不能自主选择;身为文人,他亦无力闭幕乱局;但身为一个人,一个历仕四朝十帝的宰辅之臣,冯道又何尝没有自己的坚持呢?

而“但知行好事,莫问出路”正是他的坚持所在。

小结

欧阳修、司马光等人口中的不堪之徒,笔下无数后人信奉的修身良言,就这样有趣而不失落诙谐地集于一身。

但我们更懂历史所带来的深邃意味,从时人口中的五代良臣到史家笔中的奸佞之辈,这莫不是时势所造。

不过相信冯道如是泉下有知,知晓了欧阳修、司马光诋毁之言,反倒该当不会太过怫郁吧。
毕竟,这是一位“但知行好事,莫问出路”的年夜大好人,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