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一方,邑人挽留续任张著(1315-1374),字则明,号永嘉子,明代平阳蒲门(今苍南县马站一带)人,自少研究经史,元末,张著与同乡郑东郑采兄弟一起游学江苏,他侨居常熟琴川,才学为常熟地方贤达所仰慕,“邑大夫慕师长西席之学,以礼招致邑痒为弟子师,遂家而占籍”,时人称为“永嘉师长西席”,后来被保举为州学训导,不久又担当淮安路学教授。
元亡,各地战乱一直,张著身逢浊世遂弃官归田,与诸生讲求孔孟圣贤之道,致力文章。
明洪武三年(1370),朝廷开始设科举以取士,张著中举,明初朝廷急需人才,官吏紧缺,未及让他参加会试,即派专使到他家中,以举人身份面授陕西延安府肤施知县,随即赶赴到任。
当时正值兵荒马乱之后,饱受战火之苦的肤施满目疮痍,一派冷落,乡民为避难隐匿到深山老林,田地疏弃,人口骤减,老百姓一穷二白,地方财政急急,堂堂县令也只能“日几次再三食,脱粟无馀味”。
张著甫一到任,就动手招辑安抚事情,调集流亡在外的村落民还乡重修家园,劝课农桑,抚循劳来,一片至诚之心,使得地方重修事情顺利开展。
张著不仅执政呕心沥血,在民风教养上也不遗余力。
一次,地方上有个姓邹的老人,来县衙状告其子邹二不孝,张著随即召见邹二,向他陈述明日亲之重,国法之严,谆谆教导,拳拳直陈,因此冲动邹二涕泪满面,要求给予改过悛改,后成孝子,并行孝终生。
此事为地方百姓闻之广为流传,都说:“邹二尚且能这样,我们怎么可以不孝见闻于旁人?”任满三年,因地方百姓挽留续任一年,后升江西临江府同知,均政绩突出。
在这不断奔赴就任的长途跋涉中,一起上他就像杜甫一样留下了详细的游记诗。
因不断奔波劳累,操劳政务兢兢业业,不久便卒于任上,享年六十岁,归葬于江苏常熟海虞山。
结缘《西厢》,诗文雅健丽则张著平生著作有《易经精义》《长安唱和集》《永嘉集》等。
虽身为平阳人,常熟人却对他推崇备至,清初江苏散文家、墨客钱谦益的《列朝诗集》,清代学者朱彝尊的《明诗综》都有收录其诗作。
当地人称其诗“为吾邑首唱,厥后嗣响者罕师长西席俪也”。
张著饱尝国破家亡的忧患痛楚,离乡背井到处奔波,生活体验非常丰富深刻,在诗歌创作上颇受杜甫影响,并极力继续杜诗风格。
他的大量诗歌如《至凤阳府述一百韵》《秋兴八韵十六首》《鄜州八景》等都可见其仿效的痕迹。
他在《西征》写道:“暮投青龙冈,天色向昏黑。
疏林风萧萧,破屋夜寂寂……荒村落邈无人,虚亭但四壁。
土灶炊青烟,野饭带砂砾。
卧帐垂毡裘,梦寐不终夕”,很有杜氏之遗风。
在学杜诗之外,张著的诗歌创作具有风格多样、清丽新奇的特色。
据温州戏曲研究专家胡雪冈资料,张著的《题西厢记》和《待月诗》因被暖红室本《西厢记》转载附录而广为人知。
《待月诗》又作《莺莺待月》:“立尽薄暮瘦莫支,西厢朱户半开时。
风生花树寒微动,露滴瑶钗湿不知。
清思著人凝望久,柔情抱影欲眠迟。
可怜最好今宵月,正恐风骚负宿期。
”抒写了相府千金待月西厢的生理感想熏染,将闺阁女子思春的心底微澜表达得淋漓尽致,一种深奥深厚的审美意境跃然纸上。
《题西厢记》写道:“娇花红处月团团,几夜想见只暂欢。
惆怅不知两下月,从他别去到长安。
”利用白描手腕,以韶光为线索,表达了内心的不安和对情人的留恋之情,抒发了女子离恨绵绵的情愫。
张著曾两次履新途经山西蒲州,蒲州普救寺为《西厢记》故事发生地。
墨客触景生情,留下《过蒲州》诗:“张生自笑早风骚,不遇莺莺已白头。
今日西厢花满树,寻芳无兴过蒲州。
”又有《憩朝邑东郊》:“堑垒余兵迹,关河入战图。
西秦行已尽,又过晋中蒲。
”西秦,指陕西一带古属秦国领地,包括作者就任之地肤施县,“西秦行已尽”该当便是抒发墨客结束肤施官务回程路上又经由蒲州的情景。
除诗词外,张著的文章也是很有特色。
明初诗文大家、常熟人吴讷在《永嘉集序》中评:“师长西席之学,根柢乎六经,旁及乎子史群书,故理明气昌。
为文纡徐弯曲,丰约合度。
发为声诗,兼备众体”,足见他对张著的诗文评价之高。
此外,陈田《明诗纪事》写道:“《永嘉》一集,雅健丽则,诸体并工,亦明初诗家罕见之笈也。
”江苏清代学者周榘以为:“其文纡徐汗漫,有关键,有工致,终篇无窘束态。
”《苏州府志》言“其文醇正有则,诗清婉”,元末明初,诗坛应酬之风颇滥,张著独榜唐音,风格清俊,足见其诗文造诣之高。
一世奔波,故土梦里回望离乡背井多年,流落奔波在外,张著思念故国家园之情,依稀梦中回放,他在《送郝州判官郑士钦南归序》中写道:“余思昆阳佳山水,清淑奇丽为东南最,右陆左海,其土沃衍……其俗尚文学。
”“余与君生其间,岁时得以荐新,空隙得以嬉戏,而往来多衣冠缙绅之士,相与高下古今,啸咏风月”,文中昆阳旧指平阳,到了垂暮之年,他“犹梦寐不能忘吾土”,思乡眷恋之情溢于言表。
他在《秋兴》中写道:“故宅东望海西头,幽事长怀玄月秋。
竹几山明浑见画,槽床酒熟不知愁。
霜寒粳稻肥黄蟹,水净芙蓉映白鸥。
随分耕渔聊自适,无端垂老向延州。
”延州指作者所在的延安府。
《次陈敬德卜居河阳韵二首》其二:“山窗曾记酒樽同,醉量豪于渴饮虹。
江海遗愁空惜别,文章小技倦加工。
云低雁宕家何在,花暗晒台路不通。
同是漂零归未得,又惊春尽馆娃宫。
”秋明山清、霜寒稻肥之风情,农耕渔聊、槽床酒熟之闲适,花暗晒台、延州路远之现实,孤云漂零、江海遗愁之心绪,都为之深深长叹,暗暗低迴。
张著子张规,字运生,随父定居常熟,张著去世时,张规才“始垂髫”,一贯到他六十岁后,整顿其父散落各地的诗文,访得诗九卷文三卷,合十二卷刻印出版,自己则“隐居教授,子孙诜诜,世守先业”。

云低雁宕家何在终老异域的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