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籍记载:少昊的后裔伯益, 曾经辅佐大禹治水有功。《竹书纪年》说:大禹去世后,按照34;禅让"老例, 应由伯益继位。但是当时的"诸侯"们却"不朝益而朝启"。启是禹的儿 子,于是,君位传贤的"禅让"制变成了传子的世袭制,启便成了夏代的 第一位门第界的君主。
启封伯益的儿子若木于徐,若木的后代人便以地为 姓而姓徐了。徐地在今徐州市及其周围约今山东、江苏、安徽三省交界地 区。若木之后徐诞,霸占徐地称王,称徐偃王,势力不断扩展,结果被楚 国所灭。此后,徐姓族人便散居在徐,扬二州。
徐稚的曾祖徐审言,是一 位饱学之士,西汉沛郡人,王莽未年,百口徙居会稽郡太未县(今浙江龙 游县)。
东汉建武年间(25-56),又因避兵乱而搬家豫章郡南昌县,起初 住在南塘,不久移居沙村落,后来便在此定居。
徐稚的故宅,便是现今南昌 市内高桥附近的童子亭公场地点。亭以童子命名,而现在的公园又以亭取 名,都因此纪念徐稚为目的的。高桥,原称高士桥,也是从晋唐往后, 人们怀念这位高风亮节的汉高士徐童子而著称的。
按三国孙吴时便在徐稚 的故宅所在建立童子台。从此往后一贯到五代,南唐,经多次修治,先 后改名称为聘君亭,思贤亭……末了定名为童子亭。至民国后期,明、清 时期所重修的童子亭,也倒塌荒废了。
现今的童子亭,是南昌市公民政府 所重修,并开辟成一个公园,作为市民工余休憩的场所,且成为南昌市旅 游不雅观光景点之一。从更深一层的意义来说,还有藉以进行热爱家乡,热爱 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诲和敦风励俗,敬仰先贤的内涵存在。
公园南面有童子 路,南昌市区东南隅绳金塔邻近有童子墓,其命名的含意,也都是如此。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撰写的名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后人简称之 为《滕王阁序》)中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是"人杰地灵"之区。
而 豫章人杰的代表人物,便是"下陈蕃之榻"的徐童子。
陈蕃,汝南郡平舆 县(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素有澄清天下的抱负,为人个性方正严明, 不避权贵。曾任乐安(今山东高县境)太守。因得罪了大将军梁冀,被左 降为修武(在今河南省西北)令。不久又调回中心,迁任尚书。由于主见 严整贪虐,裁汰冗吏,被排挤出任豫章太守②·陈蕃在太学为诸生时,便与 李固、李裔、郭泰、徐稚等相识相知。
以是陈蕃刚到豫章南昌,还未进郡 府公解,便急速先到徐稚家去拜访,畅叙别后情愫,并以礼请徐稚担当豫 章郡府功曹,徐稚感到陈蕃情重、心切,未便当面推脱,而是在越日诣郡 府回访时婉辞了。史载:陈蕃在太守官衙从不接待来宾,惟独例外地接待 徐稚,并且待地专设一榻,专供徐稚来时坐息、对谈,徐稚一走,便将榻 悬挂起来。
谢承《后汉书》记叙徐稚的学识,极为渊博,在年轻求学时,便对《严 氏春秋》、《京氏易》和《欧阳尚书》等经学颇有研究。且即知即行,躬自 实践,并行之执著。此外,他还对七纬,变易等纬学以及风角、星官、算 历、河图之类的知识、技能,也都相称丰富和善于,并能举一反三,予以 阐发,给予新颖与比较更为合理的阐明、利用,决不是光从字面章句与空 洞教条上去浮光掠影或拾人牙脍、盲目随从的。
徐稚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德行高尚,其立身处世的光辉风范,能够受 到当时乃至后世千百年永恒地为人所景仰,这与他自幼就受家庭薰陶;少 青期间于从师、交友中,得到许多教益;能够刻苦学习,严格哀求、策励 自己,力行实践、体察世情人物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范晔《后汉书》说徐稚"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
徐稚出生 时,他的祖父昌龄已年属古稀,且体弱多病。持家教子的重担,便落在父 母肩上。幸亏徐稚生性极为孝顺,资质也很聪敏,他一方面帮助父母从事 稼稿,一方面接管父母教导努力学习。父母对徐稚则是爱而不溺。
他们一 家自迢遥的北方搬家到当时尚属"卑薄"的南方,钻营生存,当非易事。 家道虽贫,但并不自卑,更不轻易地乞助于人,而对济助于人,而对济助 邻里解除困难,却莫不尽心竭力。
徐稚9岁时便能记诵《春秋经》和《公 平义例》的全文,15岁时奉父亲徐俭之命,在外祖父欧阳先生长西席的帮助 下,去赭山、后转智度寺(二地均在今丰城市东南)就师于著名学者唐檀。
他勤奋好学,资质颖悟,颇受老师看重,经其悉心教诲,遂尽得唐檀之艺 而又过之。
徐稚后赴京师洛阳,进太学为诸生。稚在太学时,得到与更多 的当代学者打仗的机会。
得知坚拒东汉安征请为博士的南阳大儒樊英, 正在家乡南阳传授教化授徒,稚素闻樊英对《京氏易》的研究有很深的成绩和 独特的见地,并且兼通五经,"又善风角、历算、河洛、七纬、推步灾异" 其所著《易章句》理论甚高,世称"樊氏学"。便特地前往鲁阳(今河南 鲁山)请教,并以己见与其商榷。英与公(指徐童子)评论辩论,大为惊叹, 附掌曰:"不虞南荒乃有此秀!
"按樊英为东汉名儒,后以声名太著,被 汉顺帝强征为五官中郎将等官衔,甚至遭到当时绅士所疵病。③。徐稚虽然敬仰樊英,并从之受到教益,但行止则有所不同。
徐稚既没 有降志承应征辟,也没有以"不管之身,恕万乘之主",而真正做到了如 同古人们所共同赞颂的"君子"那样,"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他经 过详尽的不雅观察与负责的思考,并且从师友与亲自的体验中,深切地认识了 东汉季世,实在是无道之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无可救药更无可挽回的,故而隐居。
本来隐居不是仁人君子所期求的"世外桃源"。社会不 理解自己,自己的志趣和空想不能实现,却要与群邪共处,害将及身。所 以,在一定的韶光与一定的条件里面,只能深而藏之,隐居而不绝世,群 而不党,不与他人相互标榜……以避免毫无意义的祸害,更不去同流合 污,去为虎作伥或助桀为虐,终至成为腐烂社会的殉葬品。
江夏黄琼,为东汉初年名闻天下的孝子黄喷鼻香之子,学问和操行,均为 当时一流。徐稚从之学习,使学问、德业大获进益。
黄琼目睹东汉政权, 污浊腐败,原来也无意出仕。后来由于出自累代官宦,被强制应征入洛, 又受到刚毅大度、有志拔除弊政的好友李固的极力劝勉,进入东汉朝廷为 官,历任尚书令、司空、太尉等高等官职,由于他深知徐稚德才兼备,曾 多次荐举徐稚到京任官,共襄汉政。徐稚不仅几次再三委婉推却,而且,从在 太学毕业与黄琼分别后,便未曾过往。
据《海内先贤行状》记载:"徐稚 子征请未尝出门,赴表不远万里"袁宏《后汉纪》也说:"黄琼仕至三司, 稚子不复交。及琼薨当葬,稚反赴吊进醉,哀哭而去。"
《资治通鉴》亦 载:"延熹七年(164年)春仲春,黄琼薨,将葬。四方绅士会者六七千 人。琼之教授于家,徐稚从之咨访大义。及琼贵,稚绝不复交。至是,稚 往吊之,进爵哀而去,人莫有知者。诸绅士推问丧宰(主理丧事的人),宰 曰:'先时有一诗人来,衣粗薄,而器之哀,不记姓字。'众曰:'必徐孺 子也'。
于是选能言者陈留茅容,轻骑追之,及于途。容为沽酒市肉,稚 为饮食。容问国家之事,稚不答。更问稼樯之事,稚乃答之。"容还,以 语诸人。或谓:"孔子云:可与言而不与言,失落人。但是童子其失落人乎?"
太原郭泰曰:"不然。童子之为人,清洁高廉。饥不可得食,寒不可得衣。 而为季伟(茅容字)饮酒食肉,此为已知季伟之贤故也。以是不答国事者,是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从这几条引述的史实中,一方面可以 充分解释徐稚待人接物,尤其是对老师黄琼的感情之朴拙和深厚,全出至 诚;另一方面又可解释他丝毫没有依仗老师的名望和权势,去营求个人功 名利禄的私心杂念。这种心态和言行,不仅是东汉自光武帝复兴以来,最 为致力所提倡、崇尚的"气节",而且,他这种诚挚率直,纯洁高超的风 骨节操,实在足以式范当世,亮励千秋!
,徐稚待人接物,尤其是对待 师友,既綦重交谊,又特殊关心相互砥励操行。
徐稚的老师唐檀,辞官归 隐豫章郡故里,潜心著述,撰成《唐子》28篇。后卧病经年,徐稚常常前 往看望侍候,并致医药、饮膳。阳嘉四年(135年)病故。家徒四壁,身 后冷落。稚与同郡诸曾经受业于唐檀之门的学生们,共营葬事,哭丧尽哀。 终稚之生,岁时都亲往师墓祭扫,对唐檀的后人,时予周济。
④《三吴土 地记》有段记载说:东汉时徐童子曾哭吊曾仕冀州刺史的朋侪姚元起于孺 山。
该书说那时有位九江郡人何子翼对这回事有记叙,他说:"南州童子◇ 吊生哭去世◇前慰林宗,后伤元起"。
根据这些记载,也可以解释徐稚对待 友人情谊,是至深且重的。
按孺山,原称义山,在汉代乌程故县东40里。 乌程故县为今浙江湖州市境的故菰城。明、清往后孺山与义山二名有时并 称。
民国初年征收田赋的老式票据仍书"一伯庄孺山村落"字样。该地在 湖州市东郊,旧有孺峰禅院,现已被毁。义山村落原有地皮庙,内供"南州 高士"神像。
现今庙和神像虽已不存,但还有一块"徐南州旧隐"五字的 横匾,为当地乡民所保藏。徐稚在豫章故地,一向被尊称为"南州高士", 因此可认为该匾所镌"徐南州旧隐",即为徐稚遗迹无疑。
⑤前面提及的郭泰,是徐稚就学太学时所认识的好友,字林宗,太原介 休人,家世贫贱,幼遭父丧。及长,不屑为郡县小吏。辞家就学于成臬(河南荥阳汜水镇)屈伯彦。三年业卒,博通坟籍。"善评论辩论,美音制"(谓 讲话时声音高低徐疾,抑扬抑扬。包括语调、风趣等)。
在洛阳入太学为 诸生,结识了各方有识之士。与徐稚相识相知,即在这时,郭泰在洛阳经 朋侪先容,与时任河南尹的李膺相见。交谈之后,"膺大奇之,遂相友善"。 李膺对朋侪说:"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 今之华厦,鲜见其俦!
"郭泰以一介寒士,乃与相称于现今都城会长的河 南尹为莫逆之交,"于是名震京师"。
当郭泰动身返归乡里时,洛阳"衣冠 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辆。李膺唯与泰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 焉"。太常赵典举泰为"有道"。
"有 道"是汉代选举士人的科目之一 指有道德、才能的人士。徐稚也曾被举为有道。
郭泰是当时被举为"有道" 的特殊著名人物,后来且被时人迳称 其名为郭有道。徐稚与郭泰的友情, 十分深厚,彼此相知极深。除郭泰"善评论辩论、美音制"、结交遍天下方面, 与徐稚"恭俭义让"、讷言敏行略有不同外,两人在学行德业和对天时人 事(用当代术语来说,即"宇宙不雅观"和"人生不雅观")的见地方面,可说是 十分附近的。
当时抱有澄清天下之志,并且疾恶如仇的范滂评泰"隐不违 亲",可与春秋晋介之推相匹,"贞不绝俗",可与春秋鲁展禽相似,是"天 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的人物。所有后汉史籍,都提到郭泰"性明知人"、 "好奖训士颖"。
《后汉书》 作者范晔谓"林宗雅俗虽所失落,将其明性特有 主乎!
但是逊言危行,终亨时晦,恂恂善道,使士慕成名,虽墨孟之徒不 能绝也"。意思是说郭泰结识朋友,并不以朋友偶尔一时的表现,来判断 其善恶结局,而总抱着与人为善和同情心,并且精确地勾引对方渐趋向善 的道路。与郭泰相交往的人,有的能益自砥励,有的能改恶成善,有的能 与之肝胆相照,终生不渝。
前面提到过的茅容(季伟)便是为郭泰劝学成德者的一人。从郭泰在参加黄琼葬礼中对徐稚不答国事之问的理解,以及 后来泰母逝世,稚以生刍一束置奠母墓而不告即返,郭泰知其必为徐稚的 认识,已足证郭泰知稚之深。
再从徐稚吊祭黄琼得与茅容发言作别时,特 别苦口婆心地请茅容转告郭泰:林宗有心济世,但又自知力薄难任;故意 结交天下志士仁人,同仇敌忾,共挽狂澜于既倒,苦心孤诣,却仍终鲜成 就,内心一定相称苦闷。我与林宗一样,经由多年在豫章本郡和京都、江 夏、南阳、陈留、太原、会稽等地访问体察,也清楚地理解并识破了现 实,"大树将颠,非一绳所能维!
"林宗有道,"作甚尚栖栖不遑宁处?" 郭泰对徐稚这番深情存问,极其感悟地说:"谨拜斯言,以为师表!
"
然而,郭泰济世之心,仍旧不去世,"犹自周旋京师,诲诱不息",总想做一 番"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奇迹。
但是,东汉朝廷以天子为首的高下掌 权者或既得利益者,决不可能改弦更张,回道向善。当时确实已有不少具 有远见卓识的才智之士,看清了这一点。因而他们有的甘心独善其身而不 求做官;有的则兔脱边荒,佯狂隐遁,以免与东汉王朝同归于尽。
徐稚: "四察孝廉、五辟宰府、三举茂才"和被"举有道并家拜太原太守",全予 谢绝。连相知至深的好友豫章太守陈蕃"以礼请署功曹",专门置榻相待, 多次恳切密谈,"共作远图"之后,仍旧不出家门,担当官职。
乃至到延 熹二年(159年)由升任尚书令的陈蕃等上疏力荐,由东汉桓帝"以安车 玄勋,备礼征之",请徐稚"擢登三事,协亮天工"时,他还是托故不肯 应征。
灵帝登基之初,东汉政权风雨飘摇,想借重一批德高望重、学富才 优的能人,为腐烂王朝装门面,挽败局,也"俗蒲轮聘稚"。
可是就在这 年(建宁二年即169年)的五月,徐稚已经去世,纵然徐稚当时健在,也 决不会应聘去汉廷任职的,灵帝的打算,因而落空。
诚如唐代颜真卿在他所撰《豫章徐氏族谱序》中所言,当徐稚生时, 已战时势不可为",以是几次再三武断而又委婉地谢却任何形式的荐举、辟察 和征请;故从未与当时所谓的顾、厨、俊、及们相互标榜而卷入政治斗争 的漩涡,避开了残酷的党锢之祸,从而保持了本身的明净,未作东汉腐烂 政权的殉葬品,做到了孔子所说的"邦有道 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的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
徐稚没有任何矫饰的姿态,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 辞吐。与友朋相处,则和而不同,群而不党。既不沽名钓誉,也不相互标 榜。以是在东汉政治祸害中既未连累别人,别人也未连累他。当徐稚生时,即以道德、操行、学识和能力,为众人所称誉。
时至相 隔近两千年的本日,人们每逢谈到江西或南昌,很少不会遐想起徐童子 的。
这固然是由于江西省会南昌有一座"瑰伟绝特"的滕王阁,和《滕王 阁序》的作者王勃,赞颂徐稚(童子)是洪州人杰的代表人物有关。
可是 在王勃之前,自汉未魏晋以迄唐初、徐稚已经蜚声九州,名重累代了。
稚 生时曾被"四察孝廉、五群宰府、三举茂才",并一次被"请署功曹",一 次被"举有道"而"家拜太原太守"和两次被天子以安车、玄勋、蒲轮礼 征……所有这些察举、辟荐或征请的主持者并非同一个人。以上事实,反 映了徐稚在当时的有名度之高而广。
三国魏人蒋济在他所撰《万机论》中 有"黄琼子淡,居丧奢泰,阐稚一言,惭怖转业"的记叙;
孙吴武陵太守谢承所撰《后汉书》,东汉灵帝未年官府修成的《东不雅观汉记》,东晋与谢 安同时曾任桓温记室的袁宏所撰《后汉纪》,南朝宋范晔所撰《后汉书》等 正史中都有徐稚传记;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和南朝梁代刘孝标为 《世说新语》所作的《注》都选载有关徐稚业绩三、四条;
与稚同时而稍 后于稚的应劭所撰《风尚通义》,北宋成书的《太平御览》及其所引佚书《海内先贤行状》,西晋华桥所撰《华氏谱叙》和佚名撰《三吴地皮记》等 等书本,也都有有关徐稚业绩的记述。
至于其他从三国魏晋以迄近当代文 人学者所写作关于论述、记叙、赞颂徐稚嘉言懿行、高风亮节、德行纯备 化及遐迩的诗词文赋,就更是不胜列举了。
由此可见徐稚的高风亮节,千载扬名,为九州共仰,决非有时。
王勃 是山西人,他撰写《滕王阁序》时年纪尚轻,既非约稿,也虽请论,更 无权利身分。当他濡墨构思,振笔大书时,赞颂豫章人文,想到的豫章人 杰的代表,第一个便是徐童子,这一定是王勃对徐童子早已非常熟习、非 常景仰的缘故。
徐稚及其家人和友邻的模范浸染,对当时尚属"卑薄"之区的豫章郡 境起了巨大影响,史称"豫章民风为之淳厚",达到"有失落物者,悬以相 还,道无拾遗"的境界;无疑具有影响浸染。
总的来说,徐稚不是一个遁世者,也不是一样平常但求明哲保身,苟全性 命于浊世的隐士。
他有政治空想与抱负,但不轻易地决一死战去作形式 "壮烈"而实为无谓的捐躯。明知其不可为而强行为之,只可视为匹夫之 勇,对时、对事并无补益,徒然造成对社会更大的祸害,对庶民百姓招致 更大的灾害,对现实乃至后世造成难以填补的丢失。
正由于如此,徐稚的 一向纯备,节亮风高的行止,才更加为后人千秋追慕、景仰和钦崇。
据史籍记载,徐稚卒后,葬于其故宅东南约五里许的社坛,解放前该 地名为"东坛巷"。三国期间,徐稚墓已颇具规模,其后历代都经州郡官 府和徐氏后人迭加修葺。
墓为园形,层叠红石砌建,上锐下广,作金字塔 状。墓前有巨石碑镌"汉高士徐童子师长西席之墓"隶字。
墓北有享亭、有巨 碑镌刻历代碑记及名人题咏,规模伟大,气候肃穆,每逢清明、冬至两节日,例有徐氏来自苏、浙、皖、及江西各县的后人或代表,集于墓地祭奠。
解放初期,南昌市文教局为保护古代胜迹和敬仰先贤,对稚墓曾予维修。
惜在文革年夜难中,被无知者或历史虚无主义者横加毁坏。
经南昌市徐童子 研究会调查,墓地已被夷平,在墓上乱建房屋,现幸存的仅有大石碑两座 尚在,其上所镌诗文字迹,依稀可辨。
赞曰:南州童子千古仪型:道崇无述,德全不名景行行止,风范惟馨,攒之仰之,以则以程化及当世,式励后人。
注:①据《南昌口湖徐氏族谱残本》。
②《资治通鉴》;《汉纪.桓帝.灵帝纪》。
③宋宝沽癸丑《口湖徐氏修族谱·朱弁序》。
④明崇祯乙亥《唐氏宗谱·艾南英序》。《江西文史》96年1-2期合刊所载:浙江湖州市徐浩师长西席函件和义山赵听梅师长西席函件。《后汉书.郭太列传》。
徐高祉,教授,全国有名学者,原籍南昌县南新乡口湖徐家,任教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中国师范大学历史教材主编人之一,中国“地理沿革”学科创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