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回答了一个关于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问题。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是汉代《古诗十九首》之一,不过,很多人阅读这首诗的时候,会创造这两句诗有点怪,彷佛跟唐宋往后的五言诗不太一样,却说不出为什么?
仔细阅读这首诗,会创造有两点差异,和唐诗有所不同。这种差别,实在从南北朝齐梁期间就开始形成了。先看一下这首诗的全貌: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年夜方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一、上尾
在齐永明期间,涌现了以沈约、王融为代表的永明体墨客,他们研究四声八病,对诗歌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西北有高楼》这首诗中,有一个"诗病"在南北朝齐梁往后就比较少见了,便是四声八病中的一种:上尾。
日本空海和尚《文镜秘府论》中,记录了当年他作为遣唐使所学到的唐朝诗学理论,在这本书中,详细讲解了四声八病。
空海曾经专门拿这两句诗作为例子,来阐明什么是上尾: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 名为上尾。詩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第五字是:楼,第十字是:齐。这是一种诗病。
1、避免上尾-不同声
沈约等人所说的四声有平、上、去、入。楼、齐,都是平声,以是便是同声。这种情形被称为:上尾。是八病中的第二种病。
不仅仅这首诗有此病,在齐梁以前的诗中,上尾征象非常普遍:
或云:如陆机诗曰:"衰草蔓长河,寒木入云烟。"("河"与"烟"平声。)此上尾,齐、梁已前,时有犯者。《文镜秘府论》
不过, 齐梁往后的墨客如果还会涌现上尾,就会被其他人认为是个门外汉,不懂作诗:
齐、梁已来,无有犯者。此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为未涉文途者也。《文镜秘府论》
我们如果把稳不雅观察齐梁往后、乃至唐朝往后的诗,就会创造墨客们大多会避免上尾之病。例如
沈约《昭君辞》:
朝发披喷鼻香【殿】,夕济汾阴【河】。於兹怀九逝,自此敛双蛾。
沾妆疑湛露,绕臆状流波。日见奔沙起,稍觉飘蓬多。
胡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衔涕试南望,关山郁嵯峨。
始作阳春曲,终成苦寒歌。惟有三五夜,明月暂经由 。
第一句结尾:殿,是去声;第二句结尾:河,是平声。包括后面的诗句都是如此单数句都是仄声,双数句都是平声。
诗圣杜甫的绝句《归雁》: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第一句结尾客,是入声,第二句结尾归,是平声。第三句雁,是去声,第四句飞,是平声。
又如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一首长篇五言古风:
纨绔不饿【去世】,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不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第一句结尾:去世,是上声,第二句结尾:身,是平声。后面的单数句,听、日、卷都是仄声,陈、宾、神是平声。
2、避免上尾-同声如何避免上尾
但是第一句也有同声的,那怎么办呢?空海和尚也记录了:
唯连韵者,非病也。如"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是也。《文镜秘府论》
也便是第一句押韵的话,就不是上尾了。例如沈约的《日出东南隅行》:
朝日出邯【郸】,照我丛台【端】。中有倾城艳,顾景织罗纨。
延躯似纤约,遗视若回澜。瑶装映层绮,金服炫雕栾。
幸有同匡好,西仕服秦官。宝剑垂玉贝,汗马饰金鞍。
萦场类转雪,逸控写腾鸾。罗衣夕解带,玉钗暮垂冠 。
第一句结尾:郸,第二句结尾:端 ,两个字同声,但是押韵,就不是上尾了。懂格律诗的朋友知道,格律诗第一句如果是平声结尾,必须要押韵。以是说把稳四声八病的永明体是格律诗的雏形,直接影响到了唐朝的形成。
例如杜甫五律《房兵曹胡马诗》: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去世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名,首句平声,押韵。
古体诗也大多如此,例如李白《静夜思》,首句光,押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齐梁往后的墨客特殊把稳避免上尾,当然也会有不在意的墨客,例如李白的《秀华亭》
遥望九华【峰】,诚然是九【华】。苍颜耐风雪,奇态灿云霞。曜日凝成锦,凌霄增壁崖。何当余荫照,天造洞仙家。
【峰】、【华】同声但是不押韵。
二、韵脚与韵部
汉朝人的发音,到了隋唐时,有了一些变革。汉朝押韵的字,在隋朝就不一定押韵了。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来: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齐【上平八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阶【上平九佳】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悲【上平四支】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妻【上平八齐】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徊【上平十灰】
一弹再三叹,年夜方有余哀。◆哀【上平十灰】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稀【上平五微】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飞【上平五微】
用平水韵来分辨,可以看出,有【上平八齐】【上平九佳】【上平四支】【上平十灰】【上平五微】五个韵部。
古体诗是可以换韵的,但是根据换韵的规律,可以看出至少前面八句肯定没有换韵。但是前8句仍旧有三个不同的韵部:【上平八齐】【上平九佳】【上平四支】。
在隋朝往后,不换韵的诗中,这三个韵部不会同时作为邻韵而通押。
王力师长西席总结邻韵时说:
"支、微、齐"为一类,"支微"较近,它们与"齐"较远。
...
"佳、灰"为一类。《汉语诗律学》
可见,这五个韵部在南北朝往后不同时作为邻韵。
平水韵是从隋朝的《切韵》承续而来,基本可以看出,这五个韵部的字在汉朝时,还是可以通押的。
三、诗之寄托
柳宗元有一首五绝《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借歌咏江中渔翁,来寄托自己孤傲而失落意情绪,未必是写实景。而这首《西北有高楼》也是如此。很多人认为这是墨客虚拟的境界,通篇比兴寄托。
诗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楼下的听歌之人,一个是楼上的弦歌者。弦歌者是一个思妇的形象:杞梁妻。
但是这两个人,实在是同一个人的两种状态。楼下的人是自己,楼上的人也是自己。
古人常用思妇比喻怀才不遇的贤士,墨客用听者的角度刻画了一个短缺知音的另一个自己。怜惜他人,正是怜惜自己。而这个"一弹再三叹,年夜方有余哀"的杞梁妻形象,才是真实的墨客心灵写照。
结尾处,二者合为一体,但是,又能飞往何处呢?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古诗十九首中,写得最多的便是游子与思妇的题材,反应了底层知识分子的失落意、彷徨与痛楚。措辞浅近而情真意切,长于利用比兴与寄托手腕,对付后人的诗歌创造影响深远。
曹植《七哀诗》前四句便是对《西北有高楼》的化用: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结束语
南北朝以前的诗, 读起来觉得和唐宋诗不同,上尾和韵脚的变革是两个常见的缘故原由。《文镜秘府论》中,提到的"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出自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互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前八句中,每两句一换韵。两句都押韵,以是避免的上尾。但是第9、10句,又有上尾之病: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创造了吗?9、10、11、12,这四句为一组韵,但是翻了上尾之病。上尾并非仅仅涌如今一首诗的前两句。
@老街味道
旧体诗创作小知识,一篇短文10分钟,看懂古韵与新韵的差异
身轻一鸟过 诗圣杜甫一个字 难煞欧阳修和梅尧臣
不雅观宋填词114 邻鸡不管离怀苦 黄公度暗讽秦桧如打鸣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