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诫皇属》:帝王家训

【作者】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祖籍陇西,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天子,年号贞不雅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见地,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客气纳谏,在海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涌现了国泰民安的局势,首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众贞不雅观之治\"大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主要根本。

【故事】

刘辉 中国古代经典家训二帝王先贤写给子孙的书   家风好教材

在历代家训中,帝王家训霸占分外位置,其代表作之一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
太宗非常看重对皇子们的教诲,常常告诫后代,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教化,节制治国之道。
在《诫皇属》中,唐太宗告诫皇属们说:\"大众朕登基十三年矣,外绝游不雅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
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
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
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
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
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富贵,以保贞吉,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
不可不察也。
\"大众

唐太宗以自己勤奋政事为例,告诫\"大众生于富贵,长自深宫\公众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却蚕妇农夫的费力。
在听闻决议确定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听凭自己的喜怒,要谦逊、长于听取不同见地,不要由于别人有短处就鄙视他们,也不要由于自己有优点就恃才而骄,要把敢于反对你的人当作老师,把逢迎你的人视为贼子。
只有这样才能够永久富贵,贞正吉祥。

【圈点】

太宗对皇属都有如此严格哀求,\"大众贞不雅观之治\公众的涌现就自然而然了。

包拯家训:三十七字

【作者】

包拯(999?1062),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希仁。
北宋名臣。
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
后卒于位,谥号\"大众孝肃\"大众。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公众包公\公众\"大众包上苍\公众之美誉。

【故事】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司法如山。
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订了一条家训,云:\"大众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同族;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大众

这则家训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大众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大众又十四字。
\"大众珙\公众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
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
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众人风范。

【圈点】

包拯的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生平的品质写照。

欧阳修《诲学说》:教诲儿子

【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公众千古文章四大家\公众,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一起被众人称为\"大众唐宋八大家\公众。

【故事】

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诲很严格。
为节略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地皮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
母亲还常常用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来启示他。
因此,成为文学家后的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连续养成读书的习气,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公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大众他教诲儿子努力学习,以不断提升自身教化。

【圈点】

欧阳修以\"大众玉\公众喻\公众人\"大众,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一代文豪欧阳修

袁采《袁氏世范》:垂诸后世

【作者】

袁采,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字君载,信安(今浙江常山县)人。
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后官至监登闻鼓院,掌管军民上书鸣冤等事宜,即卖力受理民间人士的上诉、举告、请愿、自荐、议论军国大事等方面给朝廷的进状。
淳熙五年(1178),任乐清县令,为官刚毅刚烈。
著有《政和杂志》《县令小录》和《世范》三书,今只有《世范》传世。

【故事】

袁采自小受儒家之道影响,为人才德并佳,时人赞称\"大众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大众。
步入仕途后,袁采以儒家之道理政,以耿介刚直著称于世,而且很重视教养一方。
在任乐清县令时,他感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扬中庸之道的做法,于是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诲,美化风尚习气。
《四库全书提要》曰:\"大众其书于立身处世之道反复详尽,以是雕琢末俗者极为笃挚,明白切要览者易知易从,固不失落为《颜氏家训》之亚也。
\"大众《袁氏世范》共三卷,分睦亲、处己、治家三门。
这本书的论述不同于一样平常著述,其语颇有见地,且深入浅出,极具意见意义,极易领会和学习,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以是又称《俗训》。
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大众小人当敬远\公众\"大众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大众\"大众小人为恶不必谏\"大众\"大众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公众\公众党人不善知自警\公众等等。
《袁氏世范》传世之后,很快便成为学堂学校的训蒙教材。
历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该书,都将它奉为珍宝。

【圈点】

《袁氏世范》是中国家训史上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的一部家训著作,时人评此书\"大众行之一时,垂诸后世也\公众。
时至今日,《袁氏世范》不仅在中国仍受重视,而且在西方汉学界也颇受青睐,并有译本。
《袁氏世范》可谓真正做到了\公众垂诸后世\"大众\"大众兼善天下\"大众,成了\"大众世之范模\"大众。

朱柏庐《朱子家训》:家喻户晓

【作者】

朱柏庐(1627?1698),名用纯,字致一,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
著名理学家、教诲家。
因敬仰晋人王裒\公众攀柏庐墓\"大众之义,故自号柏庐。
著有《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训》)、《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等。

【故事】

清顺治二年(1645年),朱伯庐的父亲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罹难。
朱柏庐侍奉老母,抚育弟妹,播迁流落,备极艰辛。
他始终未入仕,生平教授乡里,向学者授以小学、《近思录》等,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传授教化。
他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
平生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
他与顾炎武坚辞不应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大众吴中三高士\公众。
所著《朱子家训》是其代表作,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笔墨普通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代家喻户晓、随处颂扬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个中一些警句,如 \"大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大众\"大众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公众等,在本日仍旧具有教诲意义。

【圈点】

《朱子家训》全文虽只有506字,却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湛。

李毓秀《弟子规》:家训、家风好教材

【作者】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
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落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
清初著名学者、教诲家。

【故事】

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脾气温和豁达,因而短缺传奇故事。
年轻的时候,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20年。
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做官之途,终生为秀才,致力于治学。
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
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
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役夫。
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哀求,也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由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和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大众总叙\"大众,然后分为\"大众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大众七个部分,详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该当恪守的守则规范。
《弟子规》浅近易懂,押韵顺口,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谆谆教导,在我国清代教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险些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圈点】

《弟子规》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搜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聪慧,是自古以来家风、家训的好教材。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