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小雨不须归。
注释:
1.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 白鹭:一种水鸟。
3.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时令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 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 蓑衣:用草或棕体例成的雨衣。
古诗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畅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笠帽,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小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期间捕鱼的情景。有光鲜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清闲地飞行,衬托渔父的清闲得意。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小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小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清闲清闲的生活情趣。
墨客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别号《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由于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改换,并作《渔歌子》。
传授教化设计
设计理念: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早春时节西塞山的俏丽景致和捕鱼情景,生动表现了渔夫清闲清闲的生活情趣。在传授教化设计中,我遵照“以生为本”的辅导思想,环绕“辅导——自主学习”的传授教化理念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西席则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简大略单教语文,带领学生轻轻松松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措辞表达能力。
教材剖析:
《渔歌子》是责任教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古诗词三首》里的一首词,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村落庄”这一专题编排的。这首词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代表作。整首词描述了早春时节西塞山的俏丽景致,全词动静结合,意境幽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清闲清闲的生活情趣。
学情剖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履历,并通过课内外学习积累了很多诗词,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因此本课传授教化关键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悟情,勾引学生感想熏染词人“词画合一”的表现特点,感悟诗词的意境。
传授教化目标:
1.诵读《渔歌子》,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背诵。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境,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绪能说出自己的见地。
3.理解学习诗词的方法,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传授教化重点:
诵读出诗词的韵味。
传授教化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墨客的思想感情。
传授教化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墨客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形。
2.多媒体课件。
传授教化过程:
一、激趣设境,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好春天吗?在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时令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俏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拿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渔歌子)
3.“渔歌子”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
4.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每一行的字数,还限定了词的类型、种类,也限定了这首词的每一句的字数。我们先前还学到过哪些词牌?(忆江南)
5.词和诗不一样,它的句子有的——有的——以是,词还有一个名字叫——
【设计意图:对“词牌”的传授教化,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它在一首词中的意义,更将先前学过或课外看到过的词牌也在教室上作了互换,使学生对“词牌”的理解更真实贴切了。】
二、初读诗词,把握节奏。
1.读一读这首词。读三遍:一遍读准字音,二遍读畅通,三遍读出点词的味。大家听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2.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西塞山 白鹭 鳜鱼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小雨 不须归
(1)先由个别学生读,再由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2)这首词中有两个词不太常见,你读得很准。一个是——(箬笠)请你把这个词带到句子中领着同学们读一遍。
3.知道“箬笠”是什么吗?你很会不雅观察。这两个字和“竹子”有关,是竹子编成的。
4.还有一个词,他读得也很准——(蓑衣)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5.读会了这些词语,再来读这首词,就随意马虎多了。请同学来展示一下。(指名读、齐读)
6.大家把词读畅通了,古人读词还讲求节奏和韵味。怎么读呢?碰着第一声、第二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拉长一些,在碰着第三声、第四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生接)缩短一些。试试看。
7.“不——需——归——一”字音拉长一些。谁乐意来试一试?
8.把掌声送给她。一起来一遍,好不好?真好,词的节奏和韵味就这样被我们读出来了。
【设计意图:三遍诗词的朗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尽相同的演习哀求,大家可以择其所需而做到。词语的朗读传授教化,是理解一首词的根本。每一首词都有属于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事物所组构而成。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理解这些事物,为接下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根本。】
三、赏析词句 ,感悟诗境。
1.同学们,一首诗有一首诗的诗眼,一首词有一首词的词眼。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一个关键的词吗?(板书:不须归)
2.“不须归”是什么意思?(不必回去,不愿意回去)
3.张志和为什么不愿意回去?
4.拿出你的笔,找一找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把它圈出来。圈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小雨)
5.一共是九种景物。景物很美,你以为哪个画面最美?
6.你有没有看到这画面里的人?画中是他的背影,想象一下此时他会是若何的面部表情呢?
7.还有谁能创造这首词中幽美的东西?(各种颜色)
8.是呀,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是多么清淡清闲的画面呀!
9.一首词走进去,你不仅会看到什么,还会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存心去听一听、闻一闻,还能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能听到白鹭的叫声,能闻到桃花淡淡暗香)
10.(出示渔翁垂钓图)这幅图送给同学们。大略的27个字、9个景物被同学们读成了这样一幅俏丽的画卷。你能用一个词形容这幅画吗?(如诗如画,诗情画意,维妙维肖)请同学们在稿子上写下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统统。
【设计意图:冲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剖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全班申报请示互换的办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勾引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得意。应时地提出练笔的哀求,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既练习了写作,又将诗词的理解疏理清楚。】
四、丰富资料,品味诗情。
1.要学好一首词,不只要理解词的意思,还要理解作者写这一首词的背景,那有助我们精确地理解诗词的情绪。课前有没有网络关于张志和的资料?结合他的平生说一说。
2.这位同学说了,他的诗多描写隐居生活,他为什么要隐居呢?(张志和当过官,后来被朝廷贬官了。他无心朝政,也不梦想名利,齐心专心一意当名老百姓,在太湖边隐居。)
3.从他的平生中,我们又读到了一个淡泊名利的张志和。
4.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词,感想熏染词中渔翁的形象。
5.反复复读了好多遍,能背诵了吗?师生共同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互换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绪。】
喜好就支持
版权解释:本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只作为公益学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