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共中心文献研究室编撰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记载:(1930年)1月“和朱德一起指挥红四军冲破闽、粤、赣三省敌军对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会剿’,并连克江西的宁都、乐安、永丰等县。三旬日(农历正月月朔),将由闽西进入赣南的一起情景吟成一首词《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这首词充分展示了古田会议后红军军队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预示了新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大好形势,抒发了作者胜利完成计策转移后的喜悦心情。
一
这首词最早由谢觉哉在1956年8月3日《中学生》杂志揭橥的《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一文中表露,题为《宁化途中》。1957年1月《诗刊》正式揭橥该词,毛泽东将题目审定为《元旦》。1963年12月,公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毛泽东将其写作韶光确定为“一九三〇年一月”。然而,“元旦”是指阳历元旦,还是农历元旦?
在湖北教诲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全编》中对此注释道:“‘元旦’, 一九三〇年元旦,新年伊始,军务倥偬,古田会议刚刚结束,就要向江西进发,在红军战史年夜将又揭开新的一页。”1930年1月5日,毛泽东给林彪写复书(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时,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文末端写着“于上杭古田”的字样。这证明1929年12月尾召开古田会议之后,到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尚未离开古田。
实在,把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是1949年往后的事。1949年9月27日,中国公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公民共和国首都、纪年、国歌、国旗等决议案,规定“中华公民共和国纪年采取公元”之后,阳历1月1日才正式成为“元旦”,农历正月月朔则改称“春节”。
在中国古代,“元旦”所代表的日期,并不完备同等。夏代以正月月朔为元旦,商代以十仲春月朔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月朔为元旦,秦代以十月月朔为元旦。直到汉武帝时,历史学家重新制订历法,又以正月月朔为元旦,一贯沿用到清朝末年。因此,《如梦令·元旦》题中的“元旦”当是农历正月月朔,也便是1930年1月30日。
这首词的创作缘起在于:1929年11月,蒋介石调集赣、闽、粤的反动武装,支配对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会剿”。1930年1月上旬,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转移赣南。毛泽东率领第二纵队掩护主力转移后,向北经福建连城、归化、清流、宁化等县,翻越武夷山,前去江西与红四军主力会合,使仇敌的“三省会剿”发布破产。据《毛泽东年谱(1893—1949)》记载:“1月上旬,接到中共闽西特委来信,哀求红四军留下一个纵队在闽西游击,帮助地方消灭仇敌,巩固刚建立的赤色政权。毛泽东对送信人说,敌军是随着我们走的,不会勾留在闽西跟你们走。他当即写了八个字:‘离开闽西,巩固闽西’。”1月24日,毛泽东率领第二纵队经宁都的洛口到东韶,同先到数天的朱德所率红四军主力会合,完成了计策转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月30日,农历元旦,毛泽东写下了这首感怀之作。
二
这首词寥寥33个字,措辞晓畅,节奏紧匆匆,笔调活泼,叙事写景,情景交融。作者描述了一幅动人的红军山地行军图:人喧马嘶,红旗飘扬,雄浑壮美。
“宁化、清流、归化”,描写红军转移的路线。三个县都在闽西,清流居中,归化在清流东北,宁化在清流西北,武夷山又在宁化西面。实际的行军顺序是:归化、清流、宁化。之以是写成词中的顺序,是出于词律和押韵的须要。毛泽东率部从古田到东韶,千里行程,迂回行军,所到之处很多,只提了三个地名,并不代表只经由了这三个地方。
“路隘林深苔滑”,极其精髓精辟地概括了行军路途的特点。路隘,山路波折狭窄。林深,在便于暗藏的山林之间穿行。苔滑,闽西山林茂密,多雨湿润,山路上长满青苔,一欠妥心就会滑倒。之以是不走平坦大道,而走林间小路,为的是暗藏转移,甩开敌军。简短一句话,真实再现了行军的情景,准确刻画了征途的困难,生动表示了红军一起攻坚克难的顽强精神。
起句连用三个地名和三个词组,干脆利落,意象组合极为奇妙。诗句看似抽象,实为详细,很随意马虎使人想起古诗的创作手腕。就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反响“青春作伴好回籍”的急迫生理,毛泽东一口气说出三个地名,类似电影中的蒙太奇手腕,形象反响了红军转移的兵贵神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落日图,从中透出浪迹天涯的游子在秋日思念故乡、倦于流落的凄苦愁楚之情。毛泽东在这首词中连用三个词描述路况,全然不见征途困难的愁苦,反而彰显了无所畏惧的勇气与乐不雅观,浸透着“道路是曲折的,出息是光明的”那样一种豪迈和自傲。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一问一答,自问自答,实则方向明确,不容置疑。“今日”,不少论者理解为1930年农历元旦,即1930年1月30日。这里,不能大略地把“今日”理解成写诗的“当天”,而该当将其视为全体计策转移行动的“当前阶段”。“直指”,语气斩钉截铁,表现了毛泽东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沉稳和决心,也表示了红军军队步调同等、勇往直前的凛然气势。“武夷山下”,实指武夷山麓江西广昌西北一带,也便是朱毛所部会师的目的地。抵达会师地点,即标志着部队转移的计策意图顺利实现。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抒发计策转移取获胜利后的轻松与畅快,并展示出革命根据地将发达发展的美好前景和武断信心。诗中接连有三个“山下”,所指有所不同。“直指武夷山下”中的“山下”,指计策转移的目的地。而“山下山下”中的“山下”,泛指与武夷山相连的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广大区域。“风展红旗如画”,预示着红四军实现计策转移之后屯子武装盘据斗争将更加轰轰烈烈的光明前景。
三
1962年4月,毛泽东为1962年《公民文学》杂志5月号揭橥的六首作品手书“词六首”三字并作弁言。弁言说:“这六首词,是1929—1931年在马背上哼成的,通忘却了。《公民文学》编辑部的同道搜集起来,寄给了我,哀求揭橥。略加修正,因以付之。”这六首词作是《清平乐·蒋桂战役》《采桑子·重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如梦令·元旦》此前已经正式揭橥,不在其列,但也属于“1929—1931年在马背上哼成的”作品。这首词所记述的军事行动发生在古田会议之后,这就不能不提到古田会议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以及对毛泽东心境状态的直接影响。
1929年1月,朱德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千里征战,创建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就在革命形势不断趋好之时,各种纷争也在红四军内部悄然涌现。当时,红四军内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残余等非无产阶级思想有所发展。其结果是,1929年6月在龙岩召开的红四军党的“七大”上,毛泽东的精确主见被反对,前委布告落选。9月下旬在上杭召开的红四军党的“八大”开了3天,毫无结果。各类迹象表明,红四军出息堪忧。在8月进攻闽中和10月进攻东江的军事行动中,红四军连遭重创。
1929年10月,陈毅从上海带回《中共中心给红军第四军前委果指示信》,肯定了毛泽东的精确见地,毛泽东重新担当前委布告。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党的“九大”在上杭古田村落召开,会议同等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决议总结了红军创建以来的建军履历,确立了红军培植的根本原则,办理了若何将红军培植成为一支新型公民军队的根本问题。红四军高下实现了空前的联络,部队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随后,毛泽东又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如梦令·元旦》中“风展红旗如画”一句,正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科学论断的诗意表达。这就不难明得,心情舒快成为《如梦令·元旦》一词的情绪主基调。品读《如梦令·元旦》的欢畅诗句,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光明出息的伟大预言犹在耳畔回响:“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 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